2022年我省夏糧喜獲豐收,小麥收獲品質提升,收購價格大幅上揚,種植戶收益普遍增加,給秋播穩(wěn)糧擴面帶來利好,預測今年秋播小麥面積將有所擴大。據(jù)氣象部門預測,9月全省仍將維持溫高少雨趨勢,秋播生產或面臨不利氣候挑戰(zhàn)。為切實抓好今年秋播生產,夯實明年夏糧豐收基礎,確保全年糧食生產穩(wěn)定和質量,特制定2022年湖北小麥秋播技術指導意見,請各地結合本地實際,提前謀劃,抓好落實。
一、指導思想
立足抗災秋播、科技秋播思路,努力提升小麥播種質量,加大優(yōu)質品種示范應用力度,強化“四適”播種、藥劑拌種、機械勻播、肥水統(tǒng)籌、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措施落實,做到高質量播種,確保一播全苗,力爭壯苗越冬,為明春小麥產量和質量提升奠定堅實基礎。
二、關鍵技術
(一)優(yōu)化品種布局。良種是產量和品質提升得以實現(xiàn)的基礎,擴大良種應用面積是提升我省小麥優(yōu)質化率、專用率,滿足企業(yè)加工需求、增加種植農戶收益的關鍵。近年來,我省小麥育種水平不斷提升,自主選育品種產量、品質和抗性性狀均有大幅改善,各地應加大小麥優(yōu)質原種及良種的生產與示范力度,優(yōu)先選擇湖北本省自主選育的地區(qū)適宜性更強、產量和抗性兼顧的優(yōu)質小麥品種,減少盲目用種帶來的生產風險。在北緯31度以南的江漢平原及鄂東地區(qū),推廣弱春性抗赤霉、耐穗發(fā)芽小麥品種,在北緯31度以北地區(qū),推進發(fā)展半冬性中筋、中強筋高產小麥品種。在有條件和基礎的地區(qū),適度規(guī)模發(fā)展軟質小麥、黑小麥等特色小麥,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。
(二)高質量播種。一是精細整地。對秸稈全量還田和雜草基數(shù)大種類多的田塊要先深旋(或深耕)滅茬滅草再進行機械播種,旋耕埋草深度應至少在12厘米以上。機械旋耕整地作業(yè)的田塊旋耕深度應達到8厘米以上,每隔3-4年應深松1次,打破犁底層。對耕翻整地的田塊,要求耕深大于20厘米,耕翻后應及時進行整地,要求土壤散碎良好,地表平整,滿足播種要求。稻田要提前開溝降濕。二是“四適”播種。即適期適量適墑適深播種。鄂北地區(qū)適宜播期為10月20日~30日,鄂南地區(qū)適宜播期為10月25日~11月5日,適播期內遇墑或造墑播種,適播期前后可搶墑播種,但不宜過早,正常年份小麥出苗期不宜早于10月20日,遲播期不宜遲于11月15日。鄂北旱地每畝播種量10~12.5公斤,鄂北及鄂南稻茬麥每畝播種量12.5~15公斤。嚴格控制播種深度,當土壤墑情好、相對含水量為75%左右時,播種深度控制在2~3厘米。三是藥劑拌種。選擇包衣
種子
或進行藥劑拌種預防冬季病蟲害,對小麥條銹病越冬菌源區(qū)、地下害蟲和根部病害重發(fā)區(qū)必須堅決杜絕“白籽下種”.四是機械勻播。改人工撒播為機械勻播,可選擇窄行條播機(旱地小麥行距15~18厘米,稻茬小麥行距20厘米)、寬窄行條播機(寬行19~22厘米、窄行12~15厘米)和寬幅條播機等方式。播后及時鎮(zhèn)壓。
(三)綠色保優(yōu)管理。一是“三溝”配套。旱茬麥廂寬3.5~4米,稻茬麥廂寬2.5~3米,小麥播后及時開好“三溝”,廂溝深25厘米,寬30厘米;腰溝深30厘米,寬35厘米;圍溝深35厘米,寬40厘米,機械開溝和人工開溝相結合,做到溝溝相通,溝直底平,能排能灌,連陰雨前后及時清溝排漬。二是高效施肥。大力推廣測土配方肥、高效緩釋肥、商品有機肥等物化產品的應用。氮肥分次施用,基肥占60%~70%,拔節(jié)肥占25%~30%,視苗情可在冬前(3葉期)追施10%~15%的氮肥;磷肥、鉀肥全部基施。施用有機肥的田塊,基肥用量可適當減少;在常年秸稈還田的地塊,鉀肥用量可減少20%~30%.可采取種肥同步一次性施肥技術,肥料主要選擇長效(緩釋)肥料。三是防除雜草。播種后至出苗前使用異丙隆及其復配劑兌水均勻噴施于地面,進行土壤封閉除草處理。把握麥田雜草兩個出草高峰,即播種后10~30天和翌年小麥返青至拔節(jié)前,冬前雜草小、對藥劑敏感,麥田除草應抓住冬前雜草敏感期施藥,防早防小,有效壓低冬前雜草基數(shù)。對冬前除草效果不好或未及時化除的麥田,待氣溫回升后要及時進行化學除草,化除時間在小麥拔節(jié)前進行,以免產生藥害。四是冬前促弱控旺。在小麥3~4葉期,對基肥不足、麥苗瘦弱、群體不足田塊,根據(jù)苗情適量追施平衡肥,每畝追施尿素3~5公斤。冬前小麥有旺長趨勢的田塊,選用與拖拉機輪距相配套的圓柱形鎮(zhèn)壓磙結合中耕鎮(zhèn)壓2~3次,或每畝用15%多效唑可濕性粉劑20~25克兌水15公斤均勻噴霧,不重噴漏噴,可有效控制小麥旺長,防止越冬期拔節(jié)和后期倒伏發(fā)生。
三、小麥抗旱播種及田管重點
我省秋播期間,局部地區(qū)常遇伏秋連旱、連陰雨等不利氣候影響而造成整地質量不高、播種遲、苗小苗弱等問題,如2020年秋播期間的華西秋雨造成局部地區(qū)稻茬田積水、2021年秋播期間的降雨偏少造成鄂北崗地和丘陵坡地氣象干旱。今年伏秋連旱可能性較大,各地需密切關注天氣預測預報,科學研判,廣泛宣傳,組織農戶搶時搶墑播種,分類抓好冬前田管,控旺轉壯,促弱升級,確保麥苗過冬。
(一)遇墑或造墑播種。小麥從萌芽到分蘗前耗水量較小,適播期前后若遇短時降雨天氣,可趁墑播種;若干旱持續(xù),應造墑播種,搶住適播期,做到一播全苗。
(二)控制播期。鄂北地區(qū)適宜播期為10月20日~30日,鄂南地區(qū)適宜播期為10月25日~11月5日,適播期前后可搶墑播種,但不宜過早,正常年份小麥出苗期不宜早于10月20日,若搶播偏早,偏春性小麥品種極易出現(xiàn)凍害而造成大面積減產。
(三)調節(jié)播深。土壤偏旱、相對含水量60%以下時,播種深度調節(jié)為3~4厘米。
(四)適量增加播量。對超出適宜播期(11月5日)的晚播小麥,每推遲1天播種每畝增加1斤播量,但總增加量不宜超過10斤。
(五)分類田管。一是抗旱保苗。對苗后旱情有所顯現(xiàn)的地塊應及時抗旱澆水,采取溝灌或噴灌等節(jié)水灌溉技術,灌水前清理溝廂,避免積水造成根系受損。二是補施平衡肥促弱轉壯。晚播小麥冬前生長勢較弱,群體不足,在麥苗3葉期結合抗旱視苗情每畝追施尿素5~7.5公斤的平衡肥,促進個體生長,增加冬前分蘗;同時也可采取冬前噴施蕓苔素內酯等化調措施促進弱苗生長,促進弱苗轉化,確保越冬。三是冬前鎮(zhèn)壓控旺促壯。因播量過大導致基本苗過多或因播期過早、11月底前葉齡已達到5葉以上的麥田,可選擇晴好天氣進行一次冬前鎮(zhèn)壓,可起到控旺促壯、彌實土縫、保墑防凍的作用。鎮(zhèn)壓時注意把握“壓旺不壓弱、壓干不壓濕”原則。
四、工作措施
(一)加強良種示范與推廣。一是各級農業(yè)農村部門應充分認識良種在促進農業(yè)產業(yè)高質量發(fā)展中的重要性,通過引入和篩選優(yōu)質高抗型小麥品種,開展品種展示、規(guī)模生產示范等工作,搭建好看“禾”選種平臺,引導農戶和新型農業(yè)經營主體選種優(yōu)質良種,助力優(yōu)良品種示范推廣與應用。二是加大市場監(jiān)管和執(zhí)法力度,強化屬地責任,建立非法種子黑名單,秋播前通過網(wǎng)絡和銷售網(wǎng)點進行公示和宣傳;嚴厲打擊非法引種、套包等假冒偽劣小麥種子經營行為。
(二)加強播后田間管理。一是各級農業(yè)農村局應充分調動農技推廣、植保、土肥和綜合執(zhí)法等部門技術力量,組建專家技術服務團隊,采取現(xiàn)場觀摩、室內培訓和線上指導等方式,做給農戶看、帶著農戶干;在關鍵節(jié)點及技術環(huán)節(jié)組織服務團隊進村入戶下田,指導農民落實清溝理廂、冬前鎮(zhèn)壓、肥水調控、化控除草等技術措施,因地制宜開展分類管理。二是密切關注天氣變化,提前制定防災減災預案和技術措施,加強小麥條銹病等重大病蟲害監(jiān)測預警,做到病蟲防控關口前移。三是加強苗情監(jiān)測,及時看苗施肥、促苗早發(fā)、促弱轉壯,確保壯苗越冬,打好豐產基礎。
(三)加強典型宣傳引導。一是充分利用各類新媒體,廣泛宣傳各地秋播生產的好經驗、好措施、好典型,為奪取夏糧豐收營造良好輿論氛圍。二是加強信息調度,精準掌握夏糧生產各環(huán)節(jié)存在的新情況新問題,推進夏糧生產管理各項措施順利開展。來源:湖北省農業(yè)農村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