褐飛虱危害特征及防治方法
一、危害特征
對水稻的為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:
1.直接吸食為害:以成、若蟲群集于稻叢基部,刺吸莖葉組織汁液。蟲量大,受害重時引起稻株癱瘓倒伏,俗稱“冒穿”,導致嚴重減產或失收。
2.產卵為害:產卵時,刺傷稻株莖葉組織,形成大量傷口,促使水分由刺傷點向外散失,同時破壞疏導組織,加重水稻的受害程度。
3.傳播或誘發(fā)水稻病害:褐飛虱不僅是傳播水稻病毒病--草狀叢矮病和齒葉矮縮病的蟲媒,也有利于水稻紋枯病、小球菌核病的侵染為害。取食時排泄的蜜露,因富含各種糖類、氨基酸類,覆蓋在稻株上,極易招致煤煙病菌的滋生。
二、發(fā)病特點
褐飛虱是一種遷飛性害蟲,每年發(fā)生代數,自北而南遞增。越冬北界隨各年冬季氣溫高低而擺動于北緯21-25℃間,常年在北緯25℃以北的稻區(qū)不能越冬,因此我國廣大稻區(qū)的初次蟲源均隨春夏、暖濕氣流,由南目劍匕逐代逐區(qū)遷入。長翅型成蟲具趨光性,悶熱夜晚撲燈更多;成、若蟲一般棲息于陰濕的稻叢下部;成蟲喜產卵在抽穗揚花期的水稻上,產卵期長,有明顯的世代重疊現象。卵,多產子葉鞘中央肥厚部分,少數產在稻莖、穗頸和葉片基部中脈內,每頭雌蟲一般產卵300-700粒,短翅型成蟲產卵量比長翅型多。
褐飛虱喜溫暖高濕的氣候條件,在相對濕度80%以上,氣溫20-30℃時,生長發(fā)育良好,尤其以26-28℃為適宜,溫度過高、過低及濕度過低,不利于生長發(fā)育,尤以高溫干旱影響更大,故夏秋多雨,盛夏不熱,晚秋暖和,則有利于褐飛虱的發(fā)生為害。
流行動態(tài):褐飛虱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蟲之一,每年均與白背飛虱混合發(fā)生為害,兩種飛虱不同年份在不同省份和地區(qū)發(fā)生程度不同,年發(fā)生為害面積均在2億畝次以上。
三、防治方法
1.農業(yè)防治:選用抗(耐)蟲水稻品種,進行科學肥水管理,適時烤田,避免偏施氮肥,防止水稻后期貪青徒長,創(chuàng)造不利于褐飛虱孳生繁殖的生態(tài)條件。
2.生物防治:褐飛虱各蟲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種類較多,除寄生蜂、黑肩綠盲蝽、瓢蟲等外,還有蜘蛛、線蟲、菌類對褐飛虱的發(fā)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,應保護利用,提高自然控制能力。
3.化學防治:根據水稻品種類型和飛虱發(fā)生情況,采用壓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,選用、低毒、殘效期長的農藥,盡量考慮對天敵的保護,掌握在若蟲2-3齡盛期施藥。
主要天敵:寄生蜂、黑肩綠盲蝽、瓢蟲、蜘蛛、線蟲、菌類
常用藥劑: 10%大功臣可濕性粉劑 50%二嗪磷乳油
1、農業(yè)防治:選用抗(耐)蟲水稻品種,進行科學肥水管理,適時烤田,避免偏施氮肥,防止水稻后期貪青徒長,創(chuàng)造不利于褐飛虱孳生繁殖的生態(tài)條件。
2、生物防治:褐飛虱各蟲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種類較多,除寄生蜂、黑肩綠盲蝽、瓢蟲等外,還有蜘蛛、線蟲、菌類對褐飛虱的發(fā)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,應保護利用,提高自然控制能力。
3、化學防治:根據水稻品種類型和飛虱發(fā)生情況,采用壓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,選用、低毒、殘效期長的農藥,盡量考慮對天敵的保護,掌握在若蟲2-3齡盛期施藥。主要天敵:寄生蜂、黑肩綠盲蝽、瓢蟲、蜘蛛、線蟲、菌類常用藥劑:吡蚜酮,烯啶蟲胺等殺蟲劑。注意褐飛虱對吡蟲啉仍有很高的抗性,暫不可用于褐飛虱的防治。